当前位置:主页 > 未知杂谈 > 第二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简介)

第二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简介)

时间:2023-05-06 13:12:31 作者:郑彩妍

摘要:1924年,9月17日,直系军阀曹锟发布讨伐张作霖的命令,任命吴佩孚为总司令,带领25万人马迎战。18日,直、奉双方在山海关,热河一带发生激战。败退回东北的奉军统帅张作霖重整旗鼓,重新杀回关内。曾与段祺瑞、冯玉祥订立反直协议的张作霖自任总司令,率领奉军17万之众进关。

北洋时代,军阀混战,烽火连绵,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在那个时候,大家都祈盼着能出现一个真龙天子,尽快地一统天下,让百姓们都能过上太平的日子。

在距今整整一百年前的1922年,这样的人似乎出现了。这个人便是直系领袖吴佩孚。吴佩孚指挥着直系部队,首先在1920年打垮了皖系,让直系执掌了中央政权,接下来,他又在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击败了实力雄厚的东北王张作霖。一时间,吴佩孚吴大帅的威名声震四方,天下各路诸侯无不畏服。就连美国的《时代周刊》都破天荒地第一次把吴佩孚这个中国人请上了封面。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似乎吴大帅就要混一宇内、独霸天下了。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的时间,这种幻象就破灭了,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失败,从巅峰上跌落了下来。而中国也从这场战争开始进入到了内战的高潮阶段,混乱之程度将前所未有。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前后经过,并且加以分析。

(一)

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吴佩孚以及直系的势力达到了辉煌的巅峰,几乎所有的人都开始谈论吴大帅要统一天下的问题了。

可是,从这时开始,吴佩孚接连犯了好几个大错误,结果导致一盘好棋最终化为泡影。

这其中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曹锟一手制造的贿选总统事件。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排除了张作霖的干扰,把总统徐世昌赶下了台,请出黎元洪继续担任总统。黎元洪作为民国的开国副总统,他的上台是可以在政权合法性方面给直系增加很多分数的。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可是曹锟却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做大总统。他在1923年6月强行把黎元洪赶下了台,接着又用五千元一张选票的价格收买了国会议员。议员们把他选为大总统,这便是臭名昭著的曹锟贿选总统事件。

曹锟当上了贿选总统之后,直系政权的人设顷刻间崩塌,在全国人民面前彻底地丧失了信誉。

本来,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头面人物多年来一直大唱爱国爱民的高调,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的模样。现在,曹锟这么一通胡搞,让广大民众都看穿了直系在麒麟皮下的马脚——原来你们和皖系都是一路货色啊!

老百姓对直系的期望破灭了,而张作霖段祺瑞等反直系的势力却抓到了把柄。他们开始利用贿选事件大肆攻击直系,这让直系在政治上开始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对于曹锟贿选总统这件事,吴佩孚是不赞成的,然而,他却没有采取坚决的态度来制止这件事,而是默认此事发生。吴佩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是因为吴佩孚特别推崇“忠义”二字,总是以当代关羽自诩。曹锟对他有提携之恩,一直都是他的老上级,所以吴佩孚就发誓要永远拥戴曹锟,绝不会背叛于他。于是,在曹锟贿选这件事上,吴佩孚就没有坚决地阻止。

其实,所谓“忠义”这个东西,对于一个搞政治的人来说,只能是平常在嘴上说说,到了关键时刻,那是必须撕开假面,露出心黑手狠的枭雄本色的。吴佩孚只是为了一个虚名,就在关键问题上被庸主所累,这只能说明吴佩孚在政治上还是不够成熟老练。要是换成张作霖,曹锟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除去贿选这件失误外,吴佩孚在战略后方的选择上也犯了大错误。他不愿意留在曹锟身边,而是到洛阳自立门户,平时总是在洛阳办公,显然是把河南作为了自己的根据地。这也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在吴佩孚看来,他选择洛阳是虎踞中原、傲视天下,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早就转移到了江浙沪一带,只有控制了那里,才能获得经济上更多的收益,让直系的实力变得愈发强大。

然而,吴佩孚从1920年到1924年长达四年的时间,只是坐视皖系军阀卢永祥控制着上海这么一块宝地,迟迟没有采取措施。到了1924年,他才挑动江苏直系军阀齐燮元发动江浙战争,夺取上海。但是,很快第二次直奉战争就爆发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另外,吴佩孚在打败了张作霖之后,志骄意满,一时间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了。他竟然公开喊出了“武力统一”的口号。结果,这个口号让所有的军阀实力派都胆战心惊,纷纷想办法结成联盟来对付吴佩孚。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变得孤军作战,这也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失败后,回到东北就卧薪尝胆、砺兵秣马,利用黑土地丰富的资源,拼命地扩充自己的实力。飞机大炮加军舰,各种先进武器积攒了一大堆。

除此之外,张作霖还积极地联络盟友,与段祺瑞、孙中山结成了反直联盟。段祺瑞虽然已经下野,但是皖系还有地盘,段祺瑞的影响力还是不小;孙中山更是在广东搞得风生水起,有他们在,最起码对于直系是一个牵制。

除去明面上的盟友之外,张作霖还积极地到直系内部去挖墙角,暗暗联络阎锡山、刘镇华等地方实力派,撺掇他们一起倒直。这其中,他对于冯玉祥的接触是最为隐秘,也是最有成效的。

冯玉祥原本在陕西称雄。陕西是比较贫瘠的地方,但是这里却靠近外蒙,所以冯玉祥与苏联取得了联系。苏联表示,如果冯能够反直,那么苏联可以向他提供军事援助,同时,苏联方面还让冯与孙中山建立了联系。

这样一来,冯玉祥就秘密地参加了张、段、孙的三方反直联盟,成为了决定直奉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冯玉祥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胡景翼与孙岳两位盟友。胡与孙都是老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胡景翼甚至在1917年的护法战争中还在陕西响应过孙中山。但是两个人后来投奔了曹锟,曹锟就照单全收,继续重用。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江苏的直系军阀齐燮元开始进攻盘踞上海的皖系军阀卢永祥。张作霖于9月3日发布通电,对直系宣战,这样,第二次直奉战争就正式拉开了序幕。

张作霖的奉军兵分六路:第一路军由姜登选为司令,直扑山海关;第二路军由李景林为司令,进攻朝阳;第三路军由张学良为司令,同样进攻山海关;第四路军由张作相为司令,第五路军由吴俊升为司令,担任预备队;第六路军由许兰洲为司令,进攻赤峰。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张作霖现在已经开始重用学院派的将领,不再依赖他的那些土匪出身的老哥们儿来打仗了。不过,这也埋伏下了日后兵变的隐忧,郭松龄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奉军总兵力共计十五万人,此外还有空军和海军舰队配合。

这一边,曹锟也赶紧委任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由他全权指挥作战。吴佩孚于9月18日在中南海的四照堂召开军事会议,宣布由王承斌为“讨逆军”副总司令,兼任直隶后方警备司令;彭寿莘为第一军司令,到山海关、九门口一带作战;王怀庆为第二军司令,出喜峰口,到朝阳一带作战;冯玉祥为第三军司令,出古北口,到赤峰一带作战。张福来为援军总司令,坐镇后方。

吴佩孚对于冯玉祥的反心不是没有察觉,只不过他没想到冯玉祥此时已经制定了周密的政变计划,箭在弦上了。他还以为冯玉祥只是有些靠不住,会临阵脱逃呢。所以,吴佩孚给冯玉祥安排了一个去赤峰作战的任务。

从北京到赤峰道路崎岖、人烟稀少,后勤补给困难。吴佩孚的如意算盘是:如果冯玉祥不叛变,那么他将有很大可能被奉军消灭;如果冯玉祥真的叛变了,那么,赤峰那里距离北京较远,影响也不会很大。

可是,后面发生的事给了吴佩孚一记响亮的耳光。

(三)

冯玉祥和胡景翼、孙岳三人,早就谋划良久,为政变制定了周密的计划。9月10日,冯玉祥就与孙岳在北京南苑举行了“草亭密议”,最终下定了政变的决心。

随后,冯玉祥向着曹锟提出建议,把王怀庆的精锐13师派往前线,把孙岳的第15混成旅调来拱卫京师。

曹锟外号叫“曹三傻子”,他显然是真傻,而不是大智若愚。对于冯玉祥的建议,他照单全收,很快就委任孙岳为北京警备副司令,让他负责北京的防务。

而吴佩孚一心忙于作战,对于这件事也没有过问,这也反映出了吴佩孚的粗疏之处。

9月底,双方正式开打,而双方激战的主要战场就是山海关。

为了攻打山海关,张作霖派出了他最精锐的部队。由姜登选的第一路军和张学良的第三路军联合进攻山海关。张学良的第三军(副军长郭松龄实际指挥)正面进攻山海关,姜登选的第一军从侧面进攻距离山海关十多公里的九门口。

吴佩孚对于山海关也不敢怠慢,他派出手下的虎将彭寿莘率第一军镇守山海关,最精锐的第三师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

9月28日,奉军对于山海关的进攻正式开始。此时的奉军已经拥有了空中和地面的火力优势,飞机大炮不断地对直军阵地狂轰滥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奉系的空军对停泊在秦皇岛的直系海军舰艇进行了攻击。这大概是亚洲国家最早的空军反舰作战,可惜奉军飞行员水平不行,寸功未立,直系海军毫发未损。

直军方面则凭借着自己所占据的地势好的优点,修建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居高临下地杀伤奉军。双方经过十天的激战,相互之间都伤亡惨重,尸横遍野。

这时,奉军发现距离山海关不远的九门口地区,直军的防御相对薄弱。于是,他们改变进攻方向,集中力量于10月7日向着九门口发起了进攻。

九门口就是明末清初李自成与清军大战的一片石战场,现在,这里又变成了修罗地狱。

防守九门口的是直军第十三混成旅,旅长冯玉荣,他和冯玉祥没有任何关系。

在奉军的猛烈进攻下,第十三旅的两名团长不战而逃,结果九门口失守,冯玉荣饮弹自尽。

九门口失守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吴佩孚大惊,立即决定亲自出马,到前线指挥作战。10月11日晚,吴佩孚乘坐着专列,带着一百多观战的外国武官与记者,威风凛凛地开赴山海关前线。他这一走,可就给了冯玉祥等人发动政变的良机。

12日,吴佩孚赶到了山海关。他立即命令张福来组织兵力夺回九门口。张福来也不含糊,率军发起反扑,结果在当天一举把九门口又夺了回来。

奉军同样发动了反扑,又再一次占领九门口。接下来,双方在山海关到九门口一线展开了空前激烈的血腥拼杀。在十几天的战斗中,双方的死伤都超过了万人,阵地反复易手。可谓是历史上罕见的大血战。

在激战之时,吴佩孚曾经突发奇想,打算带兵绕到奉军背后实施登陆,包围消灭敌军。但是,经过反复论证之后,海军表示没有足够的舰船运送兵力,最终,这个作战计划被放弃了。不过,这也表明了吴佩孚这个人在军事方面的思路还是颇为灵动的。

在山海关两军激战的同时,热河方向的战斗也在激烈进行中。在热河的战斗中,奉军占据了优势,接连攻克朝阳、赤峰。再加上奉军在山海关咄咄逼人的攻势,给当时的舆论界造成了一种奉军已经居于胜势的表象。大家都普遍认为,奉军即将获胜。这样一来,对于冯玉祥等人的政变就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

冯玉祥领命出征后,他并没有按照吴佩孚的命令进军赤峰,而是将自己的部队停留在古北口一带,观望整个战局的发展。

吴佩孚亲自上前线之后,冯玉祥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在10月19日召集部下开会,决定杀回北京,发动政变。

10月22日,冯玉祥手下的大将鹿钟麟率兵回到了北京,早已在北京接应的孙岳打开城门,将鹿钟麟和他的部队放进城里。政变进行得十分顺利,不费一枪一弹,冯军就轻松地控制了整个北京城。

到了第二天早晨,曹锟一觉醒来,已经是大势已去。面对着孙岳等人的逼宫,曹锟只能乖乖地命令总统卫队缴枪,并且交出了大总统的印信。

23日,冯玉祥与胡景翼、孙岳联名通电全国,呼吁和平。随后,他们把自己的部队正式组建成了国民军。冯、胡、孙三人分别担任一、二、三军军长,冯玉祥为总司令。

吴佩孚得知变生肘腋,不由得如同五雷轰顶。他急忙率领嫡系第三师南下,打算夺回北京。然而,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当他的部队赶到天津附近的时候,奉军张宗昌部已经从冷口入关,山海关的直军主力已经被包了饺子。随后,奉军向着直军发起了全面进攻。吴佩孚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从海上逃走。

第二次直奉战争就这样宣告结束了。在这场战争中,吴佩孚作为直系的统帅,对于内部的异变完全失察,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这充分说明他并不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包括美国《时代周刊》主编在内的人都看走了眼。用老百姓的话说,吴佩孚也不是真龙天子。

第二次直奉战争让整个中国从此陷入了空前混乱激烈的内战状态。在接下来的1925—1928年的数年间,整个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狼烟四起,到处烽火密布,可谓是无处不内战、无处不流血,就连遥远的新疆都发生了剧烈的动荡。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随着直系的倒台,整个中国一时间没有了一个霸主级别的势力。张作霖的奉系虽然在战争中获胜,但是却必须要与冯玉祥、段祺瑞分享权力,而奉系很快又遭到了孙传芳的打击,以及郭松龄叛变的影响从而导致元气大伤,失去了控制全国局面的能力。

这样一来,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野心家们就都纷纷乘机跳了出来,想要为自己争到一杯羹,整个中国便因此而陷入了空前混乱的内战状态。这种状态一直到了1928年,国民党完成了北伐,控制了全国政权之后才得以缓解。真正的相对稳定的局面要到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才会出现。

六出祁山的故事(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

六出祁山的故事(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决策,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有其重要战略意义。...

  • 阅读全文 >>
  • 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是因为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历史使命是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百家争鸣中的很多思想家都有一个渴望和平的心理。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主张、愿望和要求,这就是产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 阅读全文 >>
  • 特洛伊木马的典故(特洛伊木马典故的深层含义)

    特洛伊木马的典故(特洛伊木马典故的深层含义)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访问希腊,诱走了王后海伦,希腊人因此远征特洛伊。围攻9年后,到第10年,希腊将领奥德修斯献了一计,就是把一批勇士埋伏在一匹巨大的木马腹内,放在城外后,佯作退兵。特洛伊人以为敌兵已退,就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搬入城中。到了夜间,埋伏在木马中的勇士跳出来,打开了城门,希腊将士一拥而入攻下了城池。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用“特洛伊木马”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在敌方营垒里埋下伏兵里应外合的活动。...

  • 阅读全文 >>
  •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真实历史)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真实历史)

    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 阅读全文 >>
  • 宋朝灭亡的原因(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宋朝灭亡的原因(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二人被金兵俘虏,金兵攻破北宋都城,北宋皇室成了金兵的阶下囚,北宋灭亡。当然,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国家内部出现了问题。北宋是在内忧外患的共同作用下走向的灭亡。内忧指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加重了国家上下的赋税徭役,使得地方官员贪污更加严重,令百姓苦不堪言。同时北宋后期奸佞小人当道,统治者被蒙蔽了视听,也是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

  • 阅读全文 >>
  • 后汉书是谁写的(后汉书是谁写的哪个朝代)

    后汉书是谁写的(后汉书是谁写的哪个朝代)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不是编年体史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 阅读全文 >>
  • 林冲的人物简介(林冲的人物简介人物性格)

    林冲的人物简介(林冲的人物简介人物性格)

    林冲是《水浒传》及其衍生作品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东京人氏,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后火并王伦,尊晁盖为梁山寨主。他参与了梁山一系列的战役,为山寨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六位,上应天雄星,位列马军五虎将,把守正西旱寨。...

  • 阅读全文 >>
  • 明朝什么时候灭亡(明朝什么时候灭亡,是被谁灭亡的?)

    明朝什么时候灭亡(明朝什么时候灭亡,是被谁灭亡的?)

    明朝灭亡于1644年4月25日(农历三月十九)。史学界通常以1644年作为明朝亡国之年,而南明至1662年灭亡,明郑至1683年灭亡。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

  • 阅读全文 >>
  •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当前作者热点

    热门分享